小儿突发抽搐是儿童常见的急症之一,约5%的儿童在6个月至5岁间至少经历一次,而其中70%由热性惊厥引发。面对这种突发状况,家长的冷静应对不仅能减少孩子受伤风险,还能为后续医疗救治争取时间。本文结合国内外权威指南和临床经验,系统梳理家庭急救的关键步骤、常见误区及科学预防策略。
一、症状识别:区分单纯性惊厥与潜在危重信号
抽搐的临床表现多样,家长需快速识别以下特征:
1. 单纯性热性惊厥(占80%以上):
2. 复杂性惊厥或危重信号(需立即就医):
注意:癫痫等其他疾病也可能引发无热抽搐,若首次发作或伴随发育迟缓,需全面排查病因。
二、家庭急救五步法:黄金时间的关键操作
1. 体位调整:防止窒息是第一要务
2. 环境清理:避免二次伤害
3. 物理降温:控制体温上升
4. 观察记录:为医生提供关键信息
5. 及时送医:把握以下指征
三、三大常见误区:这些操作可能致命
1. 误区一:“塞物防咬舌”
2. 误区二:“掐人中促苏醒”
3. 误区三:“喂水喂药防脱水”
四、科学预防:降低复发风险
1. 感染控制:75%的惊厥由呼吸道感染引发,接种流感、肺炎疫苗可降低风险。
2. 退热管理:体温≥38.5℃时使用退热药,两次用药间隔至少4小时。
3. 高危干预:复杂性惊厥或年发作≥4次者,医生可能建议间歇性使用或左乙拉西坦。
注意:退热药无法预防惊厥,过度降温可能诱发低体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冷静是家长的第一剂良药
小儿惊厥虽令人恐惧,但95%的单纯性发作不会遗留后遗症。家长需掌握“不按压、不塞物、速降温、早送医”的原则,并通过定期体检排查潜在病因。建议家庭常备急救卡(记录过敏史、用药史),并参与儿科急救培训,将意外伤害降至最低。
> 参考资料:本文综合梅奥诊所、中国热性惊厥专家共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权威建议,结合临床实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