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是免疫系统对过敏原过度反应引发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常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部分伴眼痒、流泪等症状。全球约10%-30%的成年人及20%-25%的儿童受其困扰。随着过敏原暴露增加及环境变化,患者数量逐年上升。本文从科学角度解析三大核心治疗药物——抗组胺药、鼻喷激素和白三烯拮抗剂,帮助患者理解药物特点及合理用药方案。
一、症状与诊断:识别过敏性鼻炎的“信号”
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常被误认为普通感冒,但二者有本质区别。典型症状包括:
部分患者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过敏性结膜炎表现,或咳嗽、喘息等哮喘症状。
何时需就医?
若症状持续2周以上、常规抗感冒药无效、出现嗅觉减退或睡眠障碍,建议尽早就诊。医生通过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IgE检测)和鼻腔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药物治疗方案:科学选择三大核心药物
1. 抗组胺药:快速缓解鼻痒与喷嚏
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反应引发的血管扩张和分泌物增加。
注意: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因中枢抑制副作用,不推荐长期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前需停用口服抗组胺药3-7天。
2. 鼻用糖皮质激素(INCS):控制炎症的“主力军”
INCS是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多种炎症因子释放,全面改善鼻部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儿童长期使用需监测身高;孕妇首选布地奈德(B类安全性),避免妊娠早期使用。
3.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针对鼻塞与合并哮喘的“协同者”
白三烯是引发鼻塞的核心介质,孟鲁司特钠通过阻断其受体,可有效缓解鼻塞、流涕,尤其适用于合并哮喘的患者。
争议与警示:2020年FDA黑框警告提示孟鲁司特可能引发自杀倾向,儿童使用需权衡利弊,并密切观察行为变化。
三、阶梯治疗策略:个性化用药的关键
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调整方案:
1. 轻度间歇性:单用口服抗组胺药或鼻喷激素;
2. 中重度持续性:鼻喷激素+白三烯拮抗剂,鼻塞严重时短期(≤7天)联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
3. 儿童患者:优先选择鼻喷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避免长期使用孟鲁司特;
4. 孕妇:首选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使用布地奈德鼻喷剂,禁用口服减充血剂。
四、辅助治疗与预防:巩固疗效的“组合拳”
五、特别提醒:避免这些用药误区
1. 滥用减充血剂:连续使用超过7天可能导致药物性鼻炎,加重鼻塞;
2. 随意停用激素:鼻喷激素需逐渐减量,骤停易复发;
3. 忽视药物相互作用:抗组胺药与镇静类药物同服可能增强嗜睡作用。
过敏性鼻炎虽无法根治,但通过阶梯化用药和综合管理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患者应建立长期治疗意识,定期随访评估疗效。若用药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头痛等,需立即就医排查并发症。记住,科学用药+环境控制+医患协作,是战胜过敏性鼻炎的三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