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紧急制动系统已成为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它通过智能化的预警与制动干预,大幅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一、紧急制动系统的定义与核心原理

紧急制动系统(AEB,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是一种主动安全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前方环境,在检测到碰撞风险时自动触发制动,避免事故或减轻碰撞伤害。其核心原理可概括为“感知-决策-执行”闭环:
1. 感知层:利用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识别前方车辆、行人或障碍物,并计算距离、速度等参数。
2. 决策层:通过算法分析碰撞风险,判断是否需要预警或制动干预。例如,当系统检测到与前车距离小于安全阈值时,触发预警信号。
3. 执行层:联动电子稳定程序(ESP)等装置,自动施加制动力,最高可实现车辆完全刹停。
关键分类:
基础型AEB:仅提供碰撞预警和辅助制动。
增强型AEB:集成行人检测、夜间识别、复杂场景适应等功能,部分系统支持车路协同通信。
二、紧急制动系统的核心功能与应用场景
1. 主动防撞功能
车辆防追尾:当系统检测到前车突然减速或静止时,若驾驶员未及时反应,AEB会主动介入制动。测试数据显示,配备AEB的车辆可减少38%的追尾事故。
行人保护:通过红外反射特性或热成像技术识别行人,在横穿马路等场景中自动刹车。例如,雷科智途的AEB系统曾成功在高速场景下将车速从86.4 km/h降至28 km/h,避免追尾事故。
2. 驾驶员辅助功能
预警提示:通过声光警报提醒驾驶员潜在风险,部分系统支持触觉反馈(如方向盘振动)。
制动力增强:紧急制动辅助系统(EBA/BAS)可在驾驶员踩刹车时自动补充制动力,缩短刹车距离。
3. 特殊场景适应能力
低速倒车防撞:部分系统支持低速紧急制动(PEB),例如在倒车时自动刹停以避免碰撞。
恶劣天气应对: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如雷达+摄像头),提升雨雪、雾霾等低能见度环境下的可靠性。
三、紧急制动系统如何提升行车安全?
1. 弥补驾驶员反应短板
据统计,90%的交通事故因驾驶员分心或操作失误导致。AEB系统的响应速度可达毫秒级,远超人类平均反应时间(约1.5秒),尤其在疲劳驾驶、突发障碍等场景中作用显著。
2. 标准化与法规推动安全普及
国际标准:联合国UN-R152法规要求乘用车AEB需在4-120 km/h车速范围内生效。
中国标准:JT/T 1242-2019规定了营运车辆AEB的性能要求,GB/T 39901-2021则针对乘用车提出测试方法,例如静止目标测试需在30 km/h车速下实现100%避撞。
3. 实际效果验证
美国数据:2025年全美标配AEB后,预计减少4.2万起事故和2万人受伤。
中国测试: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要求AEB行人检测系统对假人目标的位置控制精度达96%。
四、驾驶员的实用建议
即使车辆配备紧急制动系统,驾驶员仍需保持主动安全意识:
1. 系统使用指南
定期检查传感器清洁度,避免摄像头被遮挡或雷达污损。
熟悉车辆说明书,了解AEB的启用条件(如部分系统在车速<5 km/h时不激活)。
2. 驾驶习惯优化
保持安全车距,避免过度依赖系统。例如,AEB在高速场景下的最大减速度约为4 m/s²,仍可能因制动距离不足导致碰撞。
雨天或弯道行驶时提前减速,部分系统在极端工况下可能失效。
3. 紧急情况应对
若AEB误触发(如相邻车道车辆干扰),可通过踩油门或打转向灯手动解除制动。
系统报警时切勿慌乱,优先观察环境再决定是否介入操作。
五、未来发展趋势
1. 技术升级方向
多目标识别:从单一车辆检测扩展到自行车、动物等复杂目标。
V2X协同:通过车联网实现道路信息共享,提升系统预判能力。
2. 市场普及预测
到2030年,中国AEB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元,乘用车渗透率将达90%以上。
商用车领域(如货运、公交)将成为法规强制的重点对象。
紧急制动系统正从“辅助配置”进化为“安全标配”,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推动全社会形成主动防御的驾驶文化。对于普通车主而言,合理利用这项技术,同时保持对风险的敬畏之心,才是守护行车安全的终极答案。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