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东海上一组重要的岛屿群,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战略意义构成了中日争议的核心。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的地理特征、历史主权的法理依据及其地缘战略价值,并基于国际法与历史证据阐明其归属。
地理位置与自然特征
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190公里处,由主岛及黄尾屿、赤尾屿等附属岛屿组成,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主岛长约3641米,宽约1905米,最高海拔362米,地形以北部平坦、东南陡峭为特点,中央山脉横贯东西,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盛产山茶、棕榈及海芙蓉等药用植物,被称为“花鸟岛”。从地质学角度看,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是中国大陆板块的自然延伸,与台湾列岛同属远古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产物,具有显著的大陆架特征。
历史主权的法理依据
1. 古代文献与行政管辖
中国对的管辖可追溯至明朝。1403年《顺风相送》首次记载名称,明嘉靖年间的《使琉球录》《筹海图编》等文献明确将其纳入海防范围,清代《台湾府志》进一步确立其行政隶属关系。1708年琉球学者程顺则的《指南广义》亦承认为中国领土,并称久米岛为琉球西南边界。1845年英国军舰“沙马朗”号申请登陆时,需通过福州琉球馆向福建布政司提交申请,证明国际社会当时承认中国主权。
2. 近代争议与非法侵占
日本于1884年声称“发现”,但1885年内务卿山县有朋因担忧与中国冲突,暂缓占领计划。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非法侵占,1945年《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需归还窃取的中国领土,包括台湾及附属岛屿。美国1972年将行政权移交日本的行为违反国际法,中国始终未予承认。
3. 国际法视角的验证
根据国际法“先占原则”,并非无主地,中国自明朝起持续行使主权。日本提出的“无主地先占”主张因缺乏历史依据而无效。2016年《》列举的日方档案显示,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省地图已标注属台湾,间接承认中国主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亦支持中国大陆架延伸主张,否定日本基于冲之鸟礁的专属经济区诉求。
战略价值的双重维度
1. 军事与安全意义
位于东海与太平洋连接处,控制西太平洋航道的咽喉。若被他国军事化,可监视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及台湾北部港口,威胁中国海防安全。日本近年组建“尖阁专门部队”及水陆机动团,美国宣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进一步凸显其军事敏感性。
2. 资源与经济价值
周边海域蕴藏约740亿吨石油资源,渔业年捕捞量达15万吨,且海底矿产丰富。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控制该岛可主张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覆盖约74万平方公里海域。日本2012年“购岛”闹剧及对油气资源的觊觎,实质是对资源的争夺。
现状与应对路径
中国自2012年起实施常态化巡航,海警法颁布后执法更趋法治化。2021年自然资源部发布高精度地形数据,强化科学主权主张。未来需从三方面推进:
1. 加强法理宣介:系统整理明清文献、英日档案等证据,通过国际平台传播。
2. 深化实际管控:扩大海空联合巡航,推进资源科考与生态保护。
3. 推动多边对话:倡导“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避免域外势力干预。
问题本质是历史正义与地缘利益的博弈。中国的主权主张根植于历史脉络与国际法理,唯有坚守底线、理性应对,方能维护东海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