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水利枢纽,不仅是保障华北地区水资源供给的“生命线”,更是驱动区域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新引擎。在这里,一泓清水向北输送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探索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一、生态优先:源头治理的“江都担当”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江都承担着“一江清水北上”的重大责任。自2013年通水以来,累计向北输送优质水源超400亿立方米,水质长期稳定在Ⅱ至Ⅲ类标准。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江都区在生态治理上的多项创新实践:
1. 工业污染源头管控:关停长江、运河沿线300余家高污染化工企业,实施“九纵十横”全域生态网格建设,划定248平方公里生态保护长廊;
2. 智慧监测体系:通过水质自动监测站、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构建“天空地水”立体化监测网络,实时预警污染风险;
3. 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湿地保护区13个、生态公园30余座,恢复生物多样性,邵伯湖等水域重现江豚种群。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参与生态保护可从日常节水做起。例如安装节水型龙头(节水30%以上)、收集雨水浇灌绿植,避免使用含磷洗涤剂污染水体。若发现河道异常排污,可通过“江都水环境治理”App一键举报,形成全民监督网络。
二、数字赋能:产业转型的“智能密码”
江都将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目标突破500亿元,其转型路径呈现三大亮点:
1. 数字基建先行:建成“运河城市算力平台”,提供超10000PFLOPS算力资源,降低企业数字化成本50%;
2. 产业深度融合:在制造业领域实现规上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培育省级智能车间50个,开发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200余项;
3. 数据资产创新:全国首发“新闻报道数据集”“便民服务数据集”等数据资产证书,推动企业数据资产质押融资超1.2亿元。
企业可重点关注《江都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10条政策》,例如对采购智能装备给予30%补贴、数据资产入表融资贴息等。普通从业者可参与“数字技能提升计划”,通过“智惠江都”平台免费学习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课程。
三、科技治水:超级工程的“智慧防线”
江都水利枢纽运用前沿技术破解工程运维与生态保护难题:
居民若发现家中自来水出现异味或浑浊,可立即联系水务部门(热线),同时暂停饮用。江都区已建立水质异常30分钟响应机制,通过智能管网系统快速定位污染源。
四、协同发展:水脉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
江都的创新实践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形成良性循环:
1. 绿色产业崛起:依托清洁水源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空港新城影视基地吸引光线传媒等58家企业入驻;
2. 文旅融合赋能:打造“南水北调源头公园”“邵伯运河风情小镇”,开发VR虚拟治水体验项目,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
3. 区域协同创新:与华为、西门子共建数字产业联盟,在智能水务、环保装备等领域形成20项技术标准。
行动建议: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样板”
1. 公众参与:加入“民间河长”志愿队,每月参与1次河道巡查;使用节水认证家电(贴有“WaterSense”标志),年均可节水12吨;
2. 企业机遇:关注“数字江都”招商平台,新能源、大数据处理等领域可享土地租金减免、税收优惠;
3. 特殊群体关怀:孕妇、儿童家庭建议安装净水设备(如反渗透滤芯),定期检测重金属含量;慢性肾病患者可通过“云诊室”获取个性化饮水方案。
江都的实践揭示:当科技创新与生态责任交织,不仅能守护生命之源,更能激活区域发展的“乘数效应”。这片因水而兴的土地,正以数字为桨、生态为舟,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