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雨兼程,十年铭记不忘。自2014年我国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以来,这一天已成为中华民族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重要时刻。十载光阴里,从国家仪式到民间行动,从历史教育到红色实践,英烈精神已深深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激励一代代人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
一、历史回望:烈士纪念日的设立与英烈精神的永恒价值
1. 从纪念碑到纪念日:国家记忆的凝结
1949年9月30日,开国大典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高耸的丰碑不仅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誓言,更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2014年,国家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标志着对英烈的追思从历史符号升华为全民行动。
2. 血染山河:那些永不过时的英雄故事
在湘江战役中,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后绞断肠子壮烈牺牲;东北抗联“八女投江”宁死不屈;邱少云烈火焚身岿然不动……这些故事跨越时空,传递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与忠诚。据统计,近代以来约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他们的牺牲铺就了今日和平之路。
二、现实意义:英烈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使命
1. 红色基因: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
英烈精神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当代社会的精神支柱。从戍边战士肖思远写下“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到“杨根思连”战士肖荣基继承兄长遗志,英雄血脉的赓续证明了“擎旗自有后来人”。
2. 青少年教育:培根铸魂的关键阵地
青少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力军。学校可通过“红色手抄报”“烈士故事朗诵”等活动,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例如,广西全州红军长征纪念馆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参与祭扫,让年轻一代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精神力量。
三、传承实践:从仪式到日常的行动指南
1. 国家仪式与社会参与的融合
每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在天安门广场敬献花篮,这一仪式强化了全民集体记忆。地方层面,如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园通过规范化的祭扫流程(奏唱国歌、默哀、献花、宣誓),将庄重感与参与感结合。
2. 创新载体: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四、实用建议:每个人都能参与的传承行动
1. 家庭:从讲述一个故事开始
2. 学校: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3. 社区:打造“15分钟红色生活圈”
五、面向未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十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在新疆喀喇昆仑腹地,戍边官兵年复一年祭扫康西瓦烈士陵园;在科研一线,林俊德院士生命最后一刻仍整理国家机密资料的担当,印证着英烈精神的时代延续。未来,我们需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技术变革,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传递精神内核,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民族复兴的血脉中。
烈士纪念日设立的十年,是铭记的十年,更是行动的十年。从国家到个人,从历史到未来,唯有将缅怀化作实践,将敬仰转为传承,方能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永恒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