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交汇点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简称“两化融合”)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更是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中国制造的突围方向。本文通过解析内涵逻辑与实践路径,为政企决策者提供可操作的转型指南。
一、两化融合的核心内涵与价值逻辑
两化融合的本质是通过数据流打通产业链全要素,构建“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生态。其内涵包含三个维度:
1. 技术渗透:以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重构生产流程,如山西综改区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园区智能调度,设备联网率达92%;
2. 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上海电气通过PLM系统将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35%;
3. 生态协同:打破产业边界形成跨界网络,宁德东侨开发区搭建锂电产业链数字平台,供应商响应效率提升40%。
这种融合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数据显示,深度应用两化融合体系的企业,研发周期缩短28%,库存周转率提高19%,证明其已成为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二、当前实践中的典型模式与挑战
我国已形成三类可复制的融合路径:
但实践中仍存在突出问题:
1. 中小企业数字化投入占比不足营收1.5%,远低于国际3%标准;
2. 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仅12%,核心算法受制于人;
3. 43%的企业存在数据孤岛,系统集成度低。
三、突破路径:构建四位一体赋能体系
(一)技术创新筑基工程
重点突破三大技术群:
建议企业设立专项研发基金,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如兰州新区联合中科院开发的催化剂模拟系统,研发效率提升3倍。
(二)供应链数字化重构
实施四步走策略:
1. 建立供应商分级管理系统(参考福建宁德模式)
2. 部署智能仓储(AGV搬运效率提升200%)
3. 搭建产业云平台(如山西大宗商品物流平台降低运费15%)
4. 嵌入区块链溯源(质量纠纷减少80%)
(三)服务型制造转型
转型路径矩阵:
| 阶段 | 重点举措 | 产出价值 |
||--||
| 初级 | 设备远程运维 | 服务收入占比突破10% |
| 中级 | 产品即服务(PaaS)模式 | 客户续约率提升至75% |
| 高级 | 行业解决方案输出 | 利润率提高8-12个百分点 |
上海三菱电梯的实践表明,服务化转型可使单台电梯全周期价值提升3倍。
四、保障体系:政策与机制创新建议
1. 梯度培育机制:
2. 产教融合计划:
3. 金融服务创新:
4. 标准引领工程: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数字悬崖”的关键转折点。那些能系统性推进技术融合、组织变革、生态重构的企业,将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制高点。建议企业以三年为周期,分步实施“设备互联-数据贯通-智能决策”的转型路线,同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持续竞争力。唯有将两化融合从技术工具上升为战略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