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炎是腹腔内层(腹膜)因感染、损伤或化学刺激引发的急性炎症反应,若未及时诊治可能迅速进展为脓毒症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从症状识别、病因解析、科学用药及疗效评估等角度,系统梳理腹膜炎的临床管理要点,帮助公众建立科学的疾病认知与应对策略。
一、认识腹膜炎:症状与病因的双重警报
1. 症状识别:警惕身体的“红色信号”
腹膜炎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剧烈腹痛(常从局部扩散至全腹)、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发热(体温>38℃)、恶心呕吐等。特殊人群需注意:
2. 病因分类:感染源决定治疗方向
腹膜炎可分为三类(表1):
| 类型 | 常见原因 | 高危人群 |
|-||-|
| 原发性腹膜炎 | 血行播散感染(如肺炎链球菌) | 肝硬化腹水、免疫力低下者 |
| 继发性腹膜炎 | 消化道穿孔(阑尾炎、溃疡穿孔等) | 急腹症患者、腹部外伤者 |
| 第三型腹膜炎 | 术后耐药菌感染或肠道菌群移位 | 重症监护患者、长期抗生素使用者 |
二、科学用药:抗菌治疗的“三步决策法”
1. 经验性治疗:快速覆盖常见病原菌
在病原学结果未明确前,需根据感染来源选择广谱抗生素:
2. 靶向治疗:依据药敏精准调整
获得培养结果后应及时降阶梯治疗:
3. 用药原则:剂量、疗程与联合策略
三、疗效评估:多维指标动态监测
1. 临床反应评估
2. 实验室与影像学追踪
3. 治疗失败的风险因素
高龄(>65岁)、合并糖尿病、肠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初始抗生素不敏感者失败风险增加。此类患者需尽早外科会诊,必要时行感染灶清除。
四、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1. 儿童与孕妇
2. 肝肾功能不全者
五、预防与管理:降低复发风险
1. 家庭护理要点
2. 生活方式干预
3. 紧急就医指征
突发持续腹痛超过6小时、高热(>39℃)、意识模糊或呕血/便血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腹膜炎的救治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早期识别症状、规范用药及动态评估疗效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公众应掌握基本识别技巧,高风险人群需定期随访,通过医患协作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