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科知识 > 正文

竽:探秘中国古代雅乐中的笙类气鸣乐器前世今生

笙与竽,承载着中国礼乐文明的千年回响,见证了中华音乐文化的生生不息。作为雅乐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它们以独特的和声之美,在历史长河中奏响了东方文明的和谐之音。

一、上古回音:笙类乐器的起源探秘

竽:探秘中国古代雅乐中的笙类气鸣乐器前世今生

笙的诞生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传说女娲「削竹为簧,以补天五色石浆涂之」,将嵌入葫芦制成最初形态。考古发现证实,约3000年前商代甲骨文已出现「龢」字(即小笙的象形文字),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匏笙实物,更以2400年前的完整形制印证了其悠久历史。

早期笙竽同源,二者区别主要在于:

  • :36簧以上,体型较大,多用于宫廷雅乐
  • :13-19簧,小巧便携,更适应民间演奏
  • 这种分化在《韩非子》「滥竽充数」典故中可见一斑——竽作为「五声之长」,曾主导大型礼乐演奏。

    二、千年演变:从礼乐重器到民间之声

    1. 周汉鼎盛期

  • 周代确立「八音」体系,笙被归为「匏类」,成为祭祀、宴飨的核心乐器,《诗经》「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正是其礼乐地位的写照。
  • 汉代马王堆出土竽具23片竹簧,印证当时已掌握复杂制作技术。
  • 2. 隋唐转型期

    随着西域音乐传入,笙逐渐从主奏转为伴奏角色。唐代创新「义管笙」设计,通过替换管苗实现转调,这一智慧至今影响着笙的改良。

    3. 宋元民间化

    竽因体型笨重被淘汰,笙凭借适应性强的特点扎根民间。明代智化寺京音乐中使用的十七簧笙,成为寺庙音乐的重要载体。

    三、科学解码:笙的构造与发声奥秘

    竽:探秘中国古代雅乐中的笙类气鸣乐器前世今生

    笙的独特音色源于三大核心部件的精妙配合:

    | 部件 | 材质演变 | 功能 |

    ||--||

    | 笙斗 | 葫芦→木制→铜制 | 共鸣箱与气室 |

    | 笙苗 | 紫竹为主 | 通过管长调节音高 |

    | | 竹制→铜制 | 自由簧振动发声 |

    其发音原理体现古代智慧:吹奏时气流通过笙苗底端引发振动,与管内空气柱耦合共振,形成独特音色。这种「吹吸皆可发声」的自由簧技术,13世纪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催生了手风琴、口琴等乐器。

    四、文化象征:礼乐文明的活化石

    1. 和合之美:笙能同时演奏多个和音,契合儒家「中和」理念,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龙纹笙,正是皇家礼乐「致中和」的物化象征。

    2. 生命礼赞:西南少数民族的芦笙节、苗族「跳月」习俗,延续了笙簧与生殖崇拜的古老关联。

    3. 国际影响:日本正仓院珍藏的唐代十七管笙,韩国宗庙祭礼乐中的「笙簧」,印证了东亚礼乐共同体的形成。

    五、当代新生:传统乐器的现代转型

    1950年代以来的改良突破:

  • 扩展音域:36簧笙实现四个八度,可演奏复杂复调
  • 声部完善:形成高音、中音、低音的完整笙族体系
  • 演奏革新:创新「快速双吐」「复调演奏」等技法
  • 实用建议——选购与保养指南:

    1. 初学选择:推荐24簧D调笙,音域适中且转调方便

    2. 专业演奏:36簧全半音笙适合现代作品演绎

    3. 保养要点

  • 定期用酒精棉清洁
  • 竹制笙苗需防干裂(湿度保持50%-60%)
  • 铜斗笙避免接触酸性物质
  • 六、传习之道:让古乐焕发现代生机

    1. 教育创新:中央音乐学院推出「笙语课堂」APP,结合AR技术展示发音原理

    2. 活化实践:北京智化寺「古笙今世」展览,通过3D打印复制曾侯乙墓笙,让观众体验演奏

    3. 跨界融合:实验音乐家将笙与电子乐结合,作品《笙·声》获国际新媒体艺术奖

    笙竽的千年之旅,既是乐器形制的进化史,更是中华礼乐精神的传承史。当改良笙在交响乐中奏响《黄河》旋律,当非遗传承人用古法制笙复原《鹿鸣》之音,我们听见的不仅是音符的流转,更是文明基因的当代延续。这份穿越时空的「和」之美,正在新时代续写着它的传奇篇章。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