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品大全 > 正文

外科常用药物临床应用解析-围术期关键用药策略及注意事项

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常常对围术期的药物管理存在诸多困惑:为什么手术前需要停用某些长期服用的药物?术后疼痛如何科学控制?抗生素使用是否有严格的时间窗口?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康复效果。本文结合最新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解析围术期用药的核心原则与注意事项。

外科常用药物临床应用解析-围术期关键用药策略及注意事项

一、抗血栓药物:平衡出血与栓塞风险

抗血栓药物(包括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是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保命药”,但手术创伤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如何调整用药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评估。

1. 抗凝药物的管理策略

  • 华法林:需提前5天停用,并通过低分子肝素进行桥接治疗。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后24小时内恢复华法林,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 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半衰期较短,低出血风险手术可术前24小时停药,高风险手术需停药48小时以上,一般无需桥接。
  • 2. 抗血小板药物的调整原则

  • 阿司匹林:低出血风险手术可继续服用;高出血风险手术需术前7天停用,术后24小时恢复。
  •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心脏支架术后患者需严格评估血栓风险,金属裸支架术后6周内或药物支架术后6个月内需手术者,建议维持双抗治疗;其他情况需术前5天停用。
  • 关键提示: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术前务必通过多学科团队(心内科、外科、科)评估血栓与出血风险,切勿自行停药。

    二、抗菌药物:精准预防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风险,但滥用可能引发耐药性。

    1. 用药时机与选择

  • 给药时间:术前1-2小时静脉输注(如头孢菌素类),确保手术开始时药物浓度达到峰值。心脏手术等高风险操作可提前至术前3小时。
  • 疗程控制:清洁手术(如甲状腺切除)通常无需预防性用药;涉及消化道或泌尿道的污染手术,术后用药不超过72小时。
  • 2. 特殊注意事项

  • 过敏患者替代方案: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或万古霉素。
  • 耐药菌高风险人群(如长期住院患者):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用药,避免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滥用。
  • 三、术后疼痛管理:多模式镇痛减少依赖

    剧烈疼痛不仅影响患者恢复,还可能导致慢性疼痛。现代医学主张“多模式镇痛”,即联合不同机制药物,减少类药物用量。

    1. 常用镇痛方案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帕瑞昔布,适用于轻中度疼痛,可减少类药物30%-50%的用量。
  • 神经阻滞技术:超声引导下的椎旁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镇痛,可精准阻断疼痛信号,尤其适合胸腔镜手术。
  • 类药物:仅作为“补救性用药”,用于爆发性疼痛,需警惕呼吸抑制和成瘾风险。
  • 2. 特殊人群调整

  • 老年患者:优先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塞来昔布),并减少剂量。
  • 儿童:避免使用可待因,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局部。
  • 四、特殊人群用药警示

    1. 孕妇

  • 抗凝药首选低分子肝素(不通过胎盘),禁用华法林(致畸风险)。
  • 镇痛避免使用NSAIDs(妊娠晚期可能引起胎儿动脉导管早闭)。
  • 2. 肝肾功能不全者

  • 肝功能异常患者慎用对乙酰氨基酚;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抗生素剂量(如万古霉素需监测血药浓度)。
  • 3. 糖尿病患者

  • 术前将血糖控制在7-10 mmol/L,避免术中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术后镇痛慎用地塞米松(可能升高血糖)。
  • 五、患者行动指南:安全用药四步法

    1. 术前主动告知用药史:包括保健品(如鱼油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2. 记录药物调整时间表:用手机提醒功能避免漏服或误服。

    3. 术后观察异常症状:如切口渗血、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及时联系医生。

    4. 避免自行调整剂量:尤其是抗血栓药物,需严格遵循复查计划。

    围术期用药如同“走钢丝”,需在出血、感染、疼痛等多重风险中找到平衡点。患者与医疗团队的充分沟通、个体化方案的制定,是安全度过手术期的关键。记住:每一粒药的调整背后,都是医学对生命的精密考量。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