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是人的精神标识,是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价值追求与行动准则上的集中体现。面对新时代的使命与挑战,理解党性的本质内涵、把握其核心要义、践行其时代要求,成为每一位党员筑牢信仰之基的必修课。
一、党性的本质内涵: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党性作为政党的根本属性,本质上是阶级利益与政治立场的集中表达。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党性体现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阶级性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1. 阶级性的根基:列宁指出,党性是“阶级对立高度发展的产物”,中国的党性源自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与革命实践,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2. 人民性的核心: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性的内核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毛泽东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彰显了党性与人民性的不可分割。
3. 二者的辩证统一:阶级性为党性提供方向指引,人民性为党性注入实践动力。例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既体现对工人阶级利益的维护,也直接服务于最广大群众的根本福祉。
二、党性的核心要义:四大维度的精神支柱
党性的核心要义可概括为理想信念、政治忠诚、人民情怀与道德操守四个维度,构成党员干部的精神支柱与行动指南。
(一)理想信念:党性的灵魂根基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强调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的坚守。党员干部需通过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防止“软骨病”。
实用建议:
(二)政治忠诚:党性的首要标准
政治忠诚体现为“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必须纯粹,不能有丝毫杂质。”这要求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方向、原则、道路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典型案例:焦裕禄、黄文秀等先进人物的事迹表明,政治忠诚不仅体现在重大考验中,更贯穿于日常工作的细节。例如,落实中央政策时拒绝搞变通、打折扣,即是政治判断力的直接体现。
(三)人民情怀:党性的价值归宿
人民情怀要求党员干部将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提出的“人民标准”(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与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誓言,均揭示了党性与人民利益的内在关联。
实践方法:
(四)道德操守:党性的行为底线
道德修养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刘少奇在《论员的修养》中强调,党员需“慎独”“自律”,做到公私分明、廉洁奉公。新时代更需警惕“围猎”风险,以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筑牢防腐底线。
三、新时代党性的具体要求:三大历史方位下的使命担当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全局交织,党性的时代要求呈现三大特征:
1. 自我革命的勇气:面对“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党员干部需以刀刃向内的精神检视问题。例如,通过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动查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2. 应对风险的能力:在科技革命、国际竞争等挑战中,需提升政治敏锐性与斗争本领。如加强数字经济、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学习,增强“草摇叶响知鹿过”的预判能力。
3. 引领创新的担当:在高质量发展中,需打破惯性思维。例如,在绿色转型、乡村振兴中探索新模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推动改革。
四、增强党性的实践路径:从理论到行动的闭环
(一)构建“学-思-用”贯通的学习体系
(二)完善“监督-评估-提升”的长效机制
(三)创新“传统+科技”的教育模式
党性修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终身课题。唯有将理论滋养转化为行动自觉,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打磨初心,方能真正成为“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合格党员。